旅游新文化!文旅融合共谱“出彩河南”新篇章
文章来源:网络 添加时间:2019-01-07 浏览次数:1299
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旅游业,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也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河南省文化底蕴深厚,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家底殷实——扩展着事业广度
文旅融合,河南“家境殷实”,特色独具。河南文物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等。全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分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广大海内外游客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新时代为“中华之源,锦绣河南”的厚重文化积淀赋予了新的含义,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河南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把旅游作为传播、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梁,打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组合拳”,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河南旅游投资始终保持20%以上的增速,成为领跑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匹“黑马”。尤其像恒大、万达、华夏幸福等区域运营商纷纷布局河南旅游,方特、宋城、港中旅等旅游投资商也相继转战河南旅游。目前,河南正在积极打造10个以上超百亿的旅游项目,以郑州国际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未来几年内将建成9个国家级主题公园、5个购物区,一大批高中低档旅游设施围绕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在2018年5月底召开的“2018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上更是传出利好消息,论坛签约项目中就有一批惠及河南的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包括投资200亿元的巩义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园项目、投资100亿元的信阳南湾开元文化旅游综合项目、投资60亿元的济源黄河小浪底国际百戏岛旅游项目、投资30亿元的新乡蓝光水果侠主题星球项目、投资16.6亿元的许昌襄城明清古街旅游项目、投资18亿元的商丘睢县北湖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投资15亿元的郑州中牟婚庆庄园项目、投资12亿元的商丘清凉寺文化公园旅游项目。这些文化旅游类项目符合当前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总体趋势,将成为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诗和远方”一起走,“文和旅游”紧相随。殷实的家底,已为河南文旅融合和产业升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精神传承——延伸着市场深度
红色旅游既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色文化工程,承载着塑造社会价值观、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的特殊功能。人们走进红色旅游景区,不仅因物因景,更因一份情感与文化的驱动力。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强化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锻造民族精神,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旅游业培育了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市场。
河南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众多,著名的有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信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南阳桐柏英雄纪念馆、郑州二七纪念堂等。从“将军县”新县到“小延安”竹沟,从永城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到林县红旗渠,从杨靖宇、吉鸿昌到彭雪枫,从焦裕禄、史来贺到任长霞……无论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红旗高扬,中原人民用鲜血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留下了一处处革命遗迹留予后人瞻仰、缅怀。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红色旅游先进集体”,也是“河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河南省旅游标准化示范景区”“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竹沟素有“小延安”之称,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近几年河南充分发挥“小延安”的精神文明辐射作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传播爱国主义情操,在鼓舞和提振民族精神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经济效益。
在信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中,共有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等8处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数量位居全省之首。为了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景区的教育作用,提高硬件建设,今年共有信阳市新县箭厂河革命旧址、浉河区四望山新四军第五师师部旧址、商城县红军洞群、新县将军故里4个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8272万元,重点用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信阳市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并为推进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和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重要作用。
桐柏革命纪念馆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城南叶家大庄,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1月,桐柏革命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7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桐柏革命纪念馆景区打的是“红”“绿”融合牌,突出教育功能,提升绿景魅力,争取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七纪念堂、二七纪念塔是为纪念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及京汉铁路全线总罢工而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有组织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在郑州召开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并在郑州决定举行京汉铁路全线总同盟罢工,因此,郑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都有着光辉的一页。二七纪念堂、二七纪念塔景区居于郑州市区中心地带,距郑州火车站只有咫尺之遥。“二七”景区与郑州历史文化名城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共建共荣。
文脉渊源——累积着韵致厚度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创意,文化是文旅产业的灵魂。只有富有文化创意的项目才能够吸引消费人群,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进程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无数遗迹,历史上的朝代更迭,铁马金戈,逐鹿中原那些历史“大戏”大都在河洛地域上演。在国家官方公布的十大古都中,河南就占有四席,安阳、郑州、洛阳、开封都是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又要活起来,要用文化提升旅游项目和旅游产业的品质内涵,用旅游传播文明,用旅游彰显文化自信。河南通过对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一边进行保护,一边古为今用,既传承五千年文明演化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文化。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文化旅游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和增强。作为一项综合性、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已明显呈现出多领域、多产业和多区域融合式发展势头。对文化产业而言,旅游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与产业化,可以实现从单一的文物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共生共赢。
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园是河南重点打造的文化旅游重点“产品”,坐落在开封市龙亭湖西岸,是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它是以画家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题材,以游客参与体验为特点的文化主题公园,再现了古都汴京千年繁华的胜景。清明上河园作为集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趣味娱乐旅游和生态环境旅游于一体的主题文化公园,突出体现了观赏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和情趣性等特点。北京大学教授刘思在参观完清明上河园后说,开发建设清明上河园是一个创举,是对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贡献,一方面深入挖掘了宋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历史文化对接现代旅游产业的要求,成功“活化”了中国的大宋文化,满足了现代人文化旅游的高层次追求。清明上河园采用的是“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经营模式,不仅向游客提供大型游乐设施进行娱乐休闲活动,而且在不同的季节组织策划不同的活动内容:主办焰火晚会、中秋赏月晚会、啤酒文化节等活动。在极大地丰富了清明上河园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吸引来了南来北往和四海天涯的众多游客。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洛阳市也紧跟时代步伐,结合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充分发展旅游及文创等产业并推进产业融合,举办大批特色节会,激发文化消费活力。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文化大集、文化庙会、乡村文化游等节会活动内容丰富、参与人数多。傲人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使洛阳“古意十足”,也成为洛阳现代创意产业的重要灵感来源和文化底蕴。当地文旅等产业各自壮大、熠熠生辉,形成共同发展、互为烘托的格局。比如,洛阳市支持引导文化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仿古唐三彩制造、仿古青铜器制作等技术在业内和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洛阳市建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66家,文博资源非常丰富。洛阳市政府指导、支持洛阳博物馆推出“一起文创吧”淘宝专营店,获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和宣传效果。洛阳文旅除了强化传统文化的功能之外,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4300万元,洛阳耕耘文化有限公司生产的主导产品豆芽罐在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仅2017年的“双节”文旅活动,洛阳就直接拉动消费规模1230万元。
“诗”和“远方”在一起,折射出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河南省淮阳县近年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把旅游作为传播、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梁。今年以来,该县共举办了羲皇故都朝祖会、“荷花节”等30多场文化和旅游融为一体的活动,打出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组合拳”,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2018年“荷花节”期间,全县就接待游客212.48万人次,门票收入2621.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9.5亿元。截至11月底,2018年海内外游客可达1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接近50亿元。
河南通过郑州的少林寺和温县的太极等功夫文化,还有像安阳、许昌、商丘、信阳、南阳等市都围绕本地重点历史遗迹、历史典故开展了以彰显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让文化资源“活”起来,一直是河南在文化旅游方面念兹在兹的目标。当下旅游的发展方向已由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向休闲体验旅游,通过怎样的方式和手段让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更好地融合起来是一个必须“答卷”的课题。河南通过对郑州的少林寺和温县的太极功夫文化、开封和洛阳等地的古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让业界看到了文化旅游资源“活”起来的成功经验和巨大功效。
山水毓秀——彰显着视角宽度
重渡沟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西南部15公里,因东汉光武帝刘秀二渡伊水至此,摆脱王莽追杀并成就帝业而御赐之名。景区内有八大旅游观光区,由金鸡河、滴翠河、水帘仙宫等景区组成,共160余个景点,可供游览面积15平方公里。景区内翠竹林密,飞瀑秀水,夏凉秋爽,是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重渡沟风景区1999年7月正式对游人开放,凭借独一无二的水乡竹韵,采取农家乐和景区紧密结合的开发方式,经过近10年的发展打造,一举成为河南省最具活力的金牌景区,先后被原国家旅游局授予“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AAAA级景区”和“河南省十佳景区”。重渡沟风景区既是河南打造山水游的成功案例,也是“旅游+文化”的文旅融合示范区。
目前,山水旅游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旅游模式风头正劲,在河南有南阳的宝天曼景区、焦作的云台山景区、三门峡的卢氏景区、驻马店的嵖岈山景区、商丘的芒砀山景区、信阳的鸡公山景区、豫北的太行山系列景区等。既然是山水游,就不能“重山轻水”,串联洛阳、郑州、开封三市的黄河沿线游以及板桥水库景区、宿鸭湖水库景区、石漫滩水库景区、陆浑水库景区等,都是以水为主线、以民俗文化为要点的“旅游+文化”旅游。河南山水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河南并不满足于个性化的“点”和“面”上的红火“场面”,而是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极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点,让文旅融合的效应最大化。
济源市由于全域面积较小,旅游资源丰富而成为河南首批全域旅游的示范地。济源市境内集中了南太行景区、王屋山景区、小浪底景区等王牌旅游资源,民俗乡村游也做得红红火火,具备了打造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在加之济源市实施的全区域“厕所革命”“旅游驿站”建设,让济源市的文旅融合走在了全省前列。
全域旅游就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规划和建设,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变、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最终实现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当前国际、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在2018年5月底召开的“2018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上,河南省在会议现场就签约了一批全域旅游推进项目,重点是投资19.6亿元的遂平三河五园两址文旅综合体开发项目、投资15亿元的漯河沙澧河景区大二期建设项目、投资12.1亿元的许昌鄢陵全域旅游田园综合体项目、投资10亿元的濮阳中乐“六星”酒店建设项目、投资6亿元的博爱全域旅游PPP项目。这些项目既涵盖景区、酒店等传统旅游要素,也涉及全域旅游整体推进项目,必将对河南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提供示范引领作用。
之所以要以城市为中心打造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旅游界“航空母舰”,是因为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区域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或首选地,发挥着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的重要功能。河南的文旅融合是把文化作为一座城市的“魂”和“根”来“经营”,着力在“文城一体”“景城一体”“产城一体”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商贸业态和文化旅游无缝对接、协调发展,完善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打造极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城市。首先是以“大项目”支撑文旅融合发展。像河南三市联合打造的“沿黄风情旅游带”,像开封市打造的“宋城传统文化集群”等,都是文旅融合的“大项目”。其二是以“大产品”,领携文旅融合高度。像以弘扬红旗渠精神的红旗渠景区,像全力打造的信阳红色系列景区等,都是文旅融合的“大产品”。其三是以“大环境”彰显文旅融合魅力。像开封市是国家旅游优秀城市、洛阳市是全国文明城市、许昌市是全国文明城市、信阳市是全国园林城市等,都是文旅融合的好环境。
文旅融合,在河南走得早走得好走得巧走得实。文旅融合,必将为“出彩河南”打造出更多精品雅尚的旅游新文化。